黄埔村有着悠久的历史,相传古时此处是珠江中的一座叫做“黄圃”的孤岛。秦时已有人群居住,后因陆地不断扩大,到明代时改名黄埔。也有传说:原为“凰洲”,谐音逐渐演变成黄埔。黄埔村主要有“冯、梁、胡、罗”四大姓氏,所以也出现了许多的宗祠。村里曾出过众多的官宦、商贾。现在的黄埔古村,实际上是早年的黄埔村与石基村的合称。
黄埔村古香古色,与广州其他村庄不同的是:少见趟笼门而多有院落。虽多有岭南特色的锅耳墙,但村内道路宽阔不拥挤,房前屋后有花草树木点缀。最大特色是村里祠堂极多,据说鼎盛时有祠堂99座,现存19座。最大的宗祠是冯氏大宗祠,村里人说:当年的冯氏大宗祠有99个门,后来将一部分改建成小学,但现仍有36个门。
黄埔村的祠堂街向来热闹,但是云隐冯公祠却偏爱一隅,静静地坐落在村内的堂南里,大门牌匾上悬挂着五个红底金字“冯氏大宗祠”。祠堂保存着传统祠堂的构造风格,门前一口大方塘保存至今,祠堂前设有小广场。此前水塘处还设置有一堵高约3米的风水墙,可惜早年被毁掉了。
祠堂为三进结构,门前阔33米,青砖素瓦、精雕细刻的雀替和封檐板让人惊叹。
正门两边青云巷的门额上,分别刻有“入孝”、“出弟”四大字,提醒子孙要孝敬父母长辈,对兄弟子侄友爱。
走走停停,徜徉古村的时候,仿佛就像是在阅读一本无形的史书典籍。我从这本典籍中窥见了古村曾经的辉煌,更从中嗅到了久违的,被尘封已久的,悠远的古村的情怀。